在“最早中國”展廳,記者看到展覽墻上醒目的“24個之最”來體現其以“陶寺遺址”為主的堯都平陽最早中國的史實。 楊杰英 攝
中新網臨汾9月3日電 (楊杰英)“三千年文明看山西,五千年文明看臨汾”。足以可見,有著“華夏第一都”之譽的臨汾,在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承載著整個城市歷史和文化的臨汾博物館即將于近期開館,從全市42萬件珍貴文物中精選出的3000余件精品文物即將驚艷亮相,其中不乏首次面世的珍貴文物。近日,中新網記者前往臨汾博物館獨家探秘,一睹這座以智慧化運用為特色、傾力打造“最能被讀懂的博物館”的風采。
青銅鼎陣 楊杰英 攝
“這里是‘最早中國·華夏主脈’,這八個字是其最大的特點,是其他博物館所不具備的亮點。最早的‘中國’在臨汾,這是襄汾陶寺遺址四十多年的考古發掘,所得到的論證!闭谂R汾博物館幫助布展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高江濤告訴記者,每個博物館都有各自的特點,而臨汾博物館最大的特點就是“這里是最早的中國”,雖然只是個市級博物館,但帶著“中國”二字,所陳列和展現的文化就不局限于其地域性,能體現中華文明發展史中的精華。
臨汾博物館館長狄跟飛介紹,臨汾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類起源、國家起源、晉國肇始、平陽變遷……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形成了自己璀璨的傳統文化,歷練出臨汾重道義、敢擔當的人文精神,培植出思國憂民、敬天保民、尚德惠民的民本思想,而博物館正是要通過多種形式把它表達出來,傳播出去,所以我們堅持在保證學術性和科學性的前提下,力求讓文物說話,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結合多媒體等前沿科技達到完美展示和通俗解讀的至高境界。
臨汾博物館館長狄跟飛介紹,臨汾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楊杰英 攝
據了解,臨汾博物館館藏包括以青銅器、陶瓷器、水陸畫、木版年畫為特色的共計14萬件珍貴文物。展覽主題為“表里山河”,分為“遠古足跡”“最早中國”“晉霸春秋”“千秋平陽”四部分!斑h古足跡”展示了臨汾獨特的自然地理風貌,重點突出“丁村文化”“柿子灘文化”,延續至“棗園文化”為代表的臨汾新石器時代文化!白钤缰袊斌w現了本初中國、堯都平陽的歷史證據!皶x霸春秋”反映了晉國波瀾壯闊的霸主雄風!扒锲疥枴惫串嬃伺R汾自秦漢至清代文明之進程。
在“最早中國”展廳,記者看到展覽墻上醒目的“24個之最”來體現其以“陶寺遺址”為主的堯都平陽最早中國的史實。同時,還有陶寺遺址電子沙盤及大型3D裸眼沉浸平臺展示的陶寺觀象臺,讓人更直觀地了解陶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及身臨其境的體驗節氣變化。
大型3D裸眼沉浸平臺展示的陶寺觀象臺,讓人更直觀地了解陶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及身臨其境的體驗節氣變化。 楊杰英 攝
“這是全國首家以數字化手段將4100年前的觀象臺用裸眼3D技術完整呈現出來。我們力求突破傳統博物館的固有模式,用前沿科技來解讀古老的歷史文化!钡腋w介紹,臨汾博物館以打造“智慧博物館”的設計理念出發,主要體現在智慧展示和智慧服務兩方面。智慧展示主要是以數字化手段,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講話。同時,還包括用巨型屏幕作為文物背景,以3D全息技術、VR技術等等科技手段,解讀文物背后的故事。
翼城大河口霸國墓地出土的漆木俑,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漆木俑。 楊杰英 攝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建文表示,臨汾博物館的科技化運用恰到好處,其內部公共空間設計和展廳陳展設計也處處透露著強烈的時代感,尤其是在“晉霸春秋”展廳,包括“青銅鼎陣”和“陶鬲墻”在內的一些矩陣密集式的陳列,凸顯其文物資源豐富。使其館藏器物盡可能多的展示出來,通過擺放方式還原其歷史的生命感。所有展廳空間的設計都是沉浸式主題空間的營造,觀眾在展廳中走動就是一種對文化主題的體驗。
不僅僅是其布局和陳列理念的新穎,臨汾博物院在選址及建筑風格上也頗具特色。臨汾博物館位于汾河生態文化景區的九州公園內,近傍汾水,氣勢恢弘,整體造型為日月相抱,寓意“日月同輝”。整體設計理念源于襄汾陶寺文化遺址的古觀象臺。博物館總用地面積約21畝,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總建筑面積3萬余平方米,高度為23.65米。
臨汾博物館館藏包括以青銅器、陶瓷器、水陸畫、木版年畫為特色的共計14萬件珍貴文物。 楊杰英 攝
“在大型生態公園內打造建設博物館,這在全國都是少有的,充分說明了臨汾市委、市政府的戰略眼光!钡腋w表示,當今社會,人們把逛博物館作為一種新風尚,我們也力求其格調符合各個層面的受眾需求,增加趣味性、互動性、知識性,包容性,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作為一個新建的博物館,臨汾博物館的展陳以“藏展結合”“開放融通”為展陳工作主要設計理念,配套設計了高科技、智慧化運行平臺,力求打造一個符合現代人博物館文化享受習慣的環境,并采用了許多現代科技展示技術,力求達到“讓文物活起來”的最佳效果。 |